' /> 北京利斯达新技术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新闻

智能交通:当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28] 关注度:[2494]

    交通控制技术在国内“发育”并不好,中国只经历了路上没有车和路上都是车两个时代,之前没有问题,之后是没法解决问题。跨越式发展,使技术在我国的历程,失去了时代的特征,技术发源的先后让位于知识传播的顺序,交通控制技术就是智能交通,甚至一直埋在智能交通的怀里默默无名。

  在我国,交通控制技术一直跟随着以智能交通为名的安防技术发展。即便它的名字,为了匹配路上摄像头的增多,也被改作交通监控——监视和控制。监视和控制的并列,是因为树立在路上的摄像头能带来的直观体验,领导看得懂,群众听得懂,也给突发事件、追查案件这些业务带来了极大方便,所以,监视显得更为重要。于是,在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样以直观体验为主的控制艺术压倒了交通控制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主来控制的特点,将数据研究打入了冷宫。就这样,交通控制技术被列入了以看得到摸得着为主的安防监控技术,得到了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培育过程。同样的思路也一直影响了高速公路的控制技术发展,商业的进一步侵蚀使高速公路几乎成为了视频厂家的试验场和展示平台,产品主导了控制技术,也主导了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技术的教科书,似乎也决定了智能交通的未来。

   不过,移动时代的来临,打断了这样的进程,为重新梳理交通控制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安防技术带来了可能。人手一部手机,需求和满足变得很直接。手机应用打开,公交车什么时候来,有没有出租车,真的还是假的,一看全明白,需求不再经过专家、官员加工形成。多年来形成的满大街摄像头,在移动时代成为了摆设,老百姓只要简单快速的回答,诸如那条路堵不堵、需要多长时间到等,看视频既麻烦又要流量,这不是多此一举劳民伤财吗。

  老百姓的需求在移动时代突然真实地冒出来,需要大量摄像头才能看到的智能交通并不是老百姓要的智能交通。从以看为主的需求跨越到以问为主的需求,让智能交通安防技术变成了可笑的产品堆砌。大家只是上班而已,请告诉我们怎么走才能又快又舒适。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自信满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通过回答正确来赢得市场,而始终不能大声回答的,却是那些拥有摄像头的机构。智能交通的大旗被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夺去,唯独遗忘了交通管理机构,喧嚣声中有点落寞。

 20年的积累,却不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而让我国重走一条类似发达国家的技术逐步升级之路也不太可能。相同的需求,不同的历史生长,只有寻求在现实基础上的重组和创新,才是解决的唯一方法。

  老百姓问的虽然是简单的问题,但个性化的回答却难度极高。个性化需求将迫使系统平台的建设、改造回归到以数据为核心,成为一套完整、严谨、准确的数据采集、处理、传递的系统平台。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和足够的数据分析能力,就不会有满足提问者的答案。这样的需求带来了对现有设备的重新定位,以直观体验、宏观管理、交通执法为导向的数据流程并不能回答老百姓出行的个性问题,只有围绕着数据大做文章,糅合多源数据,培养数据处理的人才,才使系统能够回答每一个老百姓的需求问题。人,而不是硬件堆积,才是智能交通的核心。

发达国家相关技术的发展是经历了交通控制技术长期发展,再通过控制系统积累大量数据之后,才逐步完成了利用信息服务道路使用者需求的智能交通技术。移动时代对国外交通的影响,更多的是数据成本影响而非数据来源或者数据组织传递结构的影响,这些和我们并不相同。我国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零碎甚至不确定的需求进行,数据来源单一,数据组织随意。许多以讲国外理念为主的导师和导师身后的厂家进一步加重了国内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各种不同来源的海外理念和硬件散布在交通行业里,使系统变得更为零散而难以整合。这样形成的现实,形成了数量极大的一个个只满足于部门自用或孤芳自赏的信息孤岛。

  幸好,这样混乱的场面,移动互联网恰好可以整合。如同移动互联网正通过我们的手机连接每个人,进而整合商业服务一样,也同样能够连接这些信息孤岛。社会整体转型和新技术带来的不同交通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简单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冲击了我国曾经野蛮生长的智能交通,智能交通的直观体验是交通技术的工业1.0。应该让这个行业搭上移动互联网的顺风,努力地走向2.0、3.0和4.0。

然而,是否领先并不是判断智能交通技术好坏的标准,是否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或者是否够炫也同样不是,判断技术好坏的标准只是,回答出老百姓的简单问题。